李兆基:从五金店学徒到千亿富豪,他的致富心法普通人也能复制
他是谁?从五金店学徒到“亚洲股神”
在香港中环的摩天大楼里,你可能会看到一个满头银发的老人拄着拐杖,笑眯眯地和员工打招呼。他就是被称作“四叔”的李兆基——香港恒基兆业创始人,身家千亿的亚洲顶级富豪。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这个商业传奇的起点,竟是广东顺德一家五金店的学徒。
1928年出生的李兆基,6岁就被父亲带到金铺学做生意。别人家的孩子还在玩泥巴,他已经学会了看金器成色、打算盘、记账本。19岁揣着1000块港币闯荡香港,从倒卖黄金到开发房地产,再到玩转资本市场,他总结出一套“普通人也能用”的致富心法。今天我们就来拆解他的“生意经”,看看这位95岁老人如何用最朴素的道理,赚到最惊人的财富。
四句口诀,道破财富密码
- “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”——别总想着走捷径
李兆基常说:“成功没有电梯,只有楼梯。”他年轻时有多拼?
白天当老板,晚上睡地板:50年代在香港做五金生意,为了省租金,直接把仓库当卧室,货箱摞起来就是床。
亲自跑遍全港工地:为了摸清建材需求,他骑着自行车挨个工地谈生意,晒得脱皮也要亲自验货。
80岁还在学金融:2004年他突然宣布成立兆基财经,76岁高龄每天研究股票到凌晨,两年把80亿变成350亿。
普通人怎么用?
别抱怨996,先问问自己:有没有把一份工作做到极致?
李兆基的“笨办法”其实最聪明——在房地产行业,他亲自测量每块地皮;在资本市场,他逐字逐句读财报。这个时代总有人教你“快速暴富”,但真正的大钱,往往藏在日复一日的深耕里。 - “男怕入错行,女怕嫁错郎”——选赛道比努力更重要
李兆基最经典的投资案例是什么?不是房地产,而是1976年投资中华煤气。
当时香港人还在烧煤球,他却断言:“未来家家都要用管道煤气。”结果这笔投资让他每年躺赚十几亿股息。
他的行业选择逻辑很简单:
需求不会消失(比如住房、能源);
门槛足够高(避免恶性竞争);
能产生持续现金流(比如收租、股息)。
普通人怎么用?
如果你现在20岁,李兆基会劝你:别急着追风口,先去了解三个问题:
这个行业10年后会不会消失?
头部公司赚的是辛苦钱还是垄断利润?
你的技能是否能成为行业前10%? - “1万元变4.68亿?复利是第八大奇迹”
李兆基有个著名理论:“1万元本金,每月2%复利,50年变4.68亿。”
很多人觉得这是天方夜谭,但他自己就是这么干的:
第一桶金:50年代倒卖黄金,专挑金价波动时低买高卖,本金翻了几十倍;
二次增值:60年代用这笔钱买地皮,等香港人口爆炸式增长后高价卖出;
终极形态:80年代把地产利润投入股市,专买高分红蓝筹股,让钱自己“生儿子”。
普通人怎么用?
别看不起小钱!假设你每月定投5000元,年化收益15%(A股优质基金长期水平),30年后就是 1400万。李兆基的秘诀就四个字:尽早开始+打死不取。 - “经济未定,不宜早婚”——先立业还是先成家?
这不是劝你别结婚,而是李兆基的机会成本理论:
25岁结婚:房贷、育儿、家务可能占用你80%精力;
35岁结婚:用十年积累本金、人脉、行业地位,后期爆发力更强。
他自己就是典型案例:30岁前拼命做生意,直到成为“香港地王”才考虑成家。
普通人怎么用?
不是让你当工作狂,而是要算清一笔账:
你现在的收入能否覆盖家庭开支?
如果生孩子会让你的职场晋升中断3年,是否值得?
李兆基的答案很残酷但真实:先让自己值钱,再考虑分担责任。
危机中赚大钱的逆向思维
案例:1967年香港暴动,他为何疯狂买地?
1967年香港左派暴动,炸弹遍地开花,房价暴跌50%。所有人都急着抛售资产,李兆基却干了三件“疯事”:
抵押全部身家贷款;
低价收购无人敢要的地皮;
顶着压力囤地3年。
结果呢?1970年香港恢复稳定,这些地皮让他赚到第一个亿。
他的风险逻辑:
别人恐惧时,你要问:“最坏情况我能承受吗?”
买价格低于价值的资产,就像“用5毛钱买1块钱硬币”;
永远留30%现金,危机来临时才有筹码抄底。
从“包工头”到“资本大鳄”的三级跳
阶段1:苦力生意(1948-1958)
业务:五金、建材、黄金贸易
心法:“小生意怕食不怕息”(省吃俭用比赚快钱重要)
阶段2:地产开发(1958-1976)
神操作:专买“边角料地皮”——别人看不上的小地块、工业用地,他改造后做成“刚需小户型”,快速回款。
心法:“买房不是买砖头,是买土地背后的需求。”
阶段3:资本运作(1976至今)
经典战役:
1996年金融危机前抛售日本债券,躲过暴跌;
2008年全球放水时重仓内地能源股;
2015年香港楼市巅峰期套现百亿转投英国基建。
心法:“大生意怕息不怕食”(精确计算资金成本,敢借便宜的钱)
给普通人的5条实操建议
- 本金不够?学他“滚雪球”
李兆基起步资金只有1000块,但坚持“赚10块存8块”。哪怕月薪5000,逼自己每月存2000,5年也能攒出12万启动资金。 - 别迷信“热门行业”
他从不追互联网、元宇宙,专注“永不过时”的生意:房子、能源、民生消费。普通人可以关注:养老医疗、职业培训、下沉市场服务。 - 定期做“压力测试”
每年问自己:如果失业6个月怎么办?如果房价跌30%怎么办?李兆基的应对方式是:永远让自己有3条收入渠道(房租、股息、主业)。 - 把时间当成盟友
他投资房地产至少持有10年,买股票至少拿5年。记住:和时间做朋友,复利才会给你惊喜。 - 贵人不是等来的
李兆基早年为了结交银行家,主动免费帮汇丰高管装修房子。普通人可以怎么做?深耕一个领域,让自己成为别人眼里的“资源”。
结语:财富的本质是认知的变现
李兆基的书架上没有高深的商业著作,只有《孙子兵法》《周易》和一堆财报。他的道理朴素得惊人:“生意就是低买高卖,赚钱就是解决问题。” 但能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,恰恰是最难的本事。
下次当你抱怨“没钱没资源”时,不妨想想这个19岁闯香港的少年。他用的不是金钥匙,而是一把算盘、一双勤快的手,和一颗永远相信“危中有机”的清醒头脑。
附件列表
词条内容仅供参考,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
(尤其在法律、医学等领域),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。
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,请 编辑
上一篇 董明珠:铁血玫瑰的破局之道 下一篇 张柏芝:在光影与荆棘中绽放的生命之花